谢良佐
谢良佐于公元1078年拜程颢为师。当时,29岁的谢良佐已经很有名气了。他为 谢良佐像了在学问上做出一番成就,专程到河南扶沟向时任扶沟知县的程颢求教学问。他初见程颢,程颢待以客人之礼,但谢良佐却说:“我是来拜师问学的,愿做先生的弟子。”程颢就把他安排到一个小屋居住。那间屋子非常简陋,房顶漏雨,四壁透风。时值寒冬腊月,北风怒吼,大雪纷飞,谢良佐晚上没有蜡烛照明,白天没有炭火取暖,饭也吃不饱,但他对此毫不在意。在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中,他苦思勤学一个多月,大有收获。谢良佐严于律己,修身甚谨。他每天写日记,对所做之事经常反思,日常言行皆用礼仪约束,如有违背就自己惩罚自己。他说:“要克制自己,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。”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“矜”,刚愎自用、自欺欺人的心态,骄傲自大的气势,皆是由“矜”引起的。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,程颐问他:“一年来有何进益?”他回答道:“唯去得一‘矜’字。”程颐十分高兴地说:“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,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。”“良佐去矜”成为千古佳话,被收入《中华典故》。他的许多修身名言被后人奉为“座右铭”,如“人须先立志,立志则有根本”,“莫为英雄之态,而有大人之器,莫为一身之谋,而有天下之志,莫为终身之计,而有后世之虑”等。

谢良佐(10501103)北宋官员、学者。字显道,蔡州上蔡(河南上蔡)人,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。从程颢程颐学,与游酢、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。神宗元丰八年进士,知应城县,徽宗时监西京竹木场,坐口语下狱废为民,记问该瞻,称引前史,至不差一字。谢良佐创立了上蔡学派,是心学的奠基人、湖湘学派的鼻祖,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。

谢良佐于公元1078年拜程颢为师。当时,29岁的谢良佐已经很有名气了。他为 谢良佐像了在学问上做出一番成就,专程到河南扶沟向时任扶沟知县的程颢求教学问。他初见程颢程颢待以客人之礼,但谢良佐却说:我是来拜师问学的,愿做先生的弟子。程颢就把他安排到一个小屋居住。那间屋子非常简陋,房顶漏雨,四壁透风。时值寒冬腊月,北风怒吼,大雪纷飞,谢良佐晚上没有蜡烛照明,白天没有炭火取暖,饭也吃不饱,但他对此毫不在意。在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中,他苦思勤学一个多月,大有收获。

谢良佐严于律己,修身甚谨。他每天写日记,对所做之事经常反思,日常言行皆用礼仪约束,如有违背就自己惩罚自己。他说:“要克制自己,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。”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“矜”,刚愎自用、自欺欺人的心态,骄傲自大的气势,皆是由“矜”引起的。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,程颐问他:“一年来有何进益?”他回答道:“唯去得一‘矜’字。”程颐十分高兴地说:“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,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。”“良佐去矜”成为千古佳话,被收入《中华典故》。他的许多修身名言被后人奉为“座右铭”,如“人须先立志,立志则有根本”,“莫为英雄之态,而有大人之器,莫为一身之谋,而有天下之志,莫为终身之计,而有后世之虑”等。

公元1085年,谢良佐进士及第,中进士后,曾任河南渑池、湖北应城知县。公元1101年,谢良佐被人推荐,受到宋徽宗的召见,被派往书局任职,后又斥为管库,监管京西竹场。他认为宋徽宗的年号建中唐德宗的年号相同,很是不佳,还说皇帝不免播迁,因此得罪了皇帝,被关进监狱,废为平民。但后来北宋的结局正应验了谢良佐的预言。谢良佐晚年信佛,尝言:吾常习忘以养生。公元1103年,谢良佐逝世,谥号文肃,清时从祀孔庙。著有《论语说》。

宋史文载

谢良佐字显道,寿春上蔡人。与游酢、吕大临杨时在程门,号“四先生”。登进士第。建中靖国初,官京师,召对,忤旨去。监西京竹木场,坐口语系诏狱,废为民。良佐记问该赡,对人称引前史,至不差一字。事有未彻,则颡有泚。与程颐别一年,复来见,问其所进,曰:“但去得一‘矜’字尔。”颐喜,谓朱光庭曰:“是子力学,切问而近思者也。”所著《论语说》行于世。

学术主张

谢良佐,?上蔡学派创始人,著名弟子有朱震、曾恬、詹勉、郑毂、朱巽等。黄宗熹誉为“程门高弟,予窃以上蔡第一。”“其论仁以‘觉’,以‘生意’,论诚以‘实理’,论敬以‘常惺惺’,论穷理以求是,皆其所独得,以发明师说者也”。(《宋元学案·上蔡学案》)良佐治学“以禅证儒”。

他认为,以“生意”解释仁,活者为仁,死者为不仁。人身体麻痹不知痛谓不仁,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称仁。仁体现万物的生意。故仁者,为天之理,非为杜撰。天理为当然而已。当然而为之,即是天的所为。圣门学者,要以克己为本,无私心,便使人浑然与物同体。他在“格物穷理”论上继承二程的思想,认为“格物穷理”,必须从认识“天理”才能获得。所谓“天理”,是“自然底道理”,无丝毫杜撰。如人乍见孺子将坠人井中,皆有怵惕侧隐之心。乍见时,其心怵惕,即是“天理”。“天理”是人人皆有,是自然而然的。“天理”与人欲相对立,要恢复“天理”,必须扫除心中的人欲。有一分人欲,则灭一分“天理”,有一分“天理”,则战胜一分人欲。人欲放肆,则“天理”泯灭。学者须穷理。因物物皆有理,穷理才能知人所为,知天的所为。知天的作为,则人与天合一。天与人合一,则无往而非理也。不能穷理,则人们不能认识“真我”。我是什么,理便是我。真我”就是使内心“天理”复明。“格物穷理”,非是物物去探求物理,而是要“穷其大者”,抓住最重要的道理。真正认识到“万物皆是一理”,万物都是“天理”的体现,也是万物皆通。所以天,理也,人亦理也。遵循“天理”,则人与天合一。人与天合一,则我非我也,乃理也。理非理也,乃天也。良佐还用禅学解释《论语》。他认为,自秦、汉以来,开门教授《论语》者,不过是分章析句而已。魏、晋以后,读者更少。既不知读其书,也不知圣人心。虽欲读之,也不得要领。圣人辞近指远,辞有尽无微旨无穷。有尽者可求助于训诂,无穷者要领会深远的精神。犹如观人,他日识其面,今日见其心,虽改容更貌,人则如故。所以难读。同声然后相应,同气然后相求。只有使“本真”的心恢复,才可深懂《论语》的微旨,受到启发,久而久之,学习的益深,行为益显著,知视听言动皆符合于理,心与天地同流,体与神明为一。至此,则会深信“辞近而指远”。

谢良佐的“格物穷理”论,上承二程思想,下启朱熹“穷理”学说,又开陆九渊“人皆有是心,心皆具是理。心即理也”(《象山全集》《与李宰》)的先河,其引禅人儒学风对当时和后世也颇有影响。

谢良佐拜师程颢

程颢是宋代的博学之士,一生著述颇多,且时常讲学,他与其弟程颐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。彼时很多青年才俊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,或不远万里,或不顾严寒地专程跑到二程门前去虚心请教,聆听教诲,心诚意坚。关于当时学子们求学二程的故事,有不少都留下了文字记载。

其中就有我们小时候学过“程门立雪”的故事,说的是北宋大学问家杨时,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,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,虚心求教。后来在程颢故去之后,自己已经40多岁了,仍然立志求学,刻苦钻研,与好友游酢一起跑到洛阳去拜程颐为师。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。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,于是两人静立门口,等老师醒来。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,越下越急,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,待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,杨时和游酢也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。等到程颐一觉醒来,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。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。表示学生尊敬师长,虚心受教,以及求学心切的品质。

从“程门立雪”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,二程的学问在当时的文坛影响很大,很多学子仰慕其名,会登门虚心求教,聆听教诲。除了有杨时、游酢这两位在雪天立于门外的学子,今天要讲的谢良佐,他也曾拜师程颢。一开始也是有点小曲折,不过后来也是受到了老师的点拨,终成大家。

要了解谢良佐拜师程颢以及博闻强识为什么是“玩物丧志”的故事,我们先要从朱熹在其《近思录》中记载的一则有意思的语录说起。

朱熹在《近思录》卷二中记载:“ 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。

这里的明道先生即程颢程颢(1032-1085)字伯淳,世称明道先生。史书中记载他十岁能赋诗,十二岁居庠序(指古代的地方学校)中,如老成人,见者无不爱重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明道先生认为,如果一个人记忆力很强,能背诵很多东西,或认识了很多东西,用这些来炫耀自己,而不是真的去服膺这些道理,这叫“玩物丧志”。

在我们看来,博闻强识、背诵如流,是很多人企及不了的能力,程颢先生为什么说一个人记忆力很强、能背诵如流、知道很多是一种“玩物丧志”的表现呢?这有一个背景。

谢良佐(1050-1103),字显道,是北宋学者、官员。他天资颖悟,博闻强识。作为二程高足,谢良佐集成并发展了其师的主要学说,创立了上蔡学派,是心学的奠基人、湖湘学派的鼻祖,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。著有《论语说》,其核心思想被门人曾恬、胡安国所录《上蔡先生语录》,经朱熹编辑为三卷《上蔡语录》。

谢良佐的少小就很聪慧,读了很多书,学问很好。青年时嗜好历史,当他前去拜师程颢时,程颢问他:你平时读什么书?谢良佐说:史书。程颢顺手从成堆的史书中随便抽出一本,翻开一段,他诵读如流,把程颢提到的一大段整个背诵了下来,一字不差。程颢再抽出一本书,从中翻开一页,谢良佐仍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。之后,谢良佐恭敬地站立着,本以为自己的博闻强识能得到老师的称许,不料程颢老师只说了四个字:玩物丧志。谢良佐登时面红耳赤,汗如雨下。

玩物丧志本意是指人在器物上流连忘返,不知退离而被外物牵着走,没有了己心,丧失了意志。

谢良佐在遇见程颢之前,已学了很多知识,记忆力又好,能记诵大段书章,可以说是一个“学霸”般的存在,但是这样学知识似乎也有点苦学力行的味道。入程门之后,谢良佐留心观察程颢老师平日读书的样子,发现老师读书也是一行行看下去,一个字都不漏过;讲学引述时也是一字不落地背出。谢良佐心下大为不服:明明你自己读诵文章、讲学引用时也是一字不落,我把一段段文章篇目背下来时也是一字不落,你却说我是玩物丧志,这是什么道理?

后来,程颢老师看出了他心中的疑惑,就给他讲了道理,说:我记得熟,是自然而然记得熟,能够随时联想起来;读书时不漏掉一字,是因为我服膺这里面的道理,唯恐自己吃不透、学不会。你记得熟、背得多,是竭力强记、勉强为之,你是不是真的懂?很难自说;且你是以此来向别人炫耀,那是有问题的。之所以批评你玩物丧志,是因为能背诵大段词章这种事情,实在是雕虫小技、无须如何夸赞。史书浩如烟海,大段大段地背下来,把精力放在强记、博记上面,还自鸣得意,实在是干了一件愚蠢的事情。以记忆力强,能背诵很多东西为荣,那是一种堕入恶趣,是玩物丧志。

原来“玩物丧志”是这个意思,谢良佐顿时明白了老师说的道理是做学问应该自然而然、明理见心的道理。正是在拜程颢为师之后,谢良佐才终于告别了这种背诵大段词章的苦学式的求学道路,将学问、道理慢慢地消化在自己的腹内心海,时间长了也能记诵引述,在需要用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来,由此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学问者。

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?是把它背下来吗?这是基本功。然后接下来,我们记诵了知识之后,随时随地去细思、去深思、去精思这些文章的义理。等到我们融会贯通了,吃透了书本中的义理,进入第三阶段,我自然而然心悦诚服,服膺了这些道理了,我自然会把书本中的义理作为我立身行事的准则,这样大道跟我们个人才能融汇一体,这样才是记诵的目的。

所以明道先生说“记诵博识是玩物丧志”,是有一定道理的,它告诉我们求学时不要舍本逐末,如果说我们能够把书本篇章记诵下来,是因为我们对大道了然于心,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。就像是要自省吾身:是不是我们背诵出来的言辞,就是自己内心真正懂得了的知识、义理。